1. 核心原因:合金成分差異(決定耐腐蝕性基礎) 304 不銹鋼:屬于 “18-8” 奧氏體不銹鋼,含18% 鉻(Cr)+ 8% 鎳(Ni) 。鎳能穩定奧氏體結構,配合鉻形成致密、穩定的氧化鉻鈍化膜,阻止基材被進一步腐蝕,是其耐腐蝕性的核心保障。 201 不銹鋼:為降低成本,鎳含量大幅減少至3.5%-5.5% ,同時通過增加錳(Mn,5%-8%)替代部分鎳穩定結構。但錳形成的鈍化膜穩定性遠低于鎳,且會加速氯離子(Cl?)對基材的侵蝕,導致耐腐蝕性大幅下降。
3. 關鍵結論 304 不銹鋼:耐腐蝕性均衡,能適應大多數民用 / 輕度工業場景(如食品設備、戶外欄桿、醫療配件),是 “通用型防腐選擇”。 201 不銹鋼:僅能在干燥、無鹽分、無酸堿的純室內環境短期使用(如低價室內裝飾欄桿、非承重家具支架),一旦接觸水汽、鹽分或弱酸堿,極易銹蝕,無法替代 304 用于有防腐需求的場景。
304 不銹鋼圓鋼的耐腐蝕性通常不會隨時間自然下降,但其實際抗腐蝕能力會受使用環境、表面狀態、維護方式影響,可能因外部因素導致 “表觀耐腐蝕性降低”(即出現銹蝕),核心原理和關鍵影響因素如下: 一、核心原理:穩定的鈍化膜是耐腐蝕性的 “保障” 304 不銹鋼含 18% 鉻(Cr),在空氣中或潮濕環境中,鉻會快速與氧結合,在表面形成一層致密、穩定的氧化鉻(Cr?O?)鈍化膜。這層膜厚度僅幾納米,能緊密附著在基材表面,阻止內部金屬與外界腐蝕介質(水、氧氣、鹽分等)接觸,從而實現長期防腐。 只要鈍化膜未被破壞,304 的耐腐蝕性會長期保持穩定,不會因 “時間推移” 而自然衰減。 二、可能導致 “耐腐蝕性下降” 的 3 類關鍵因素(均為外部影響) 鈍化膜被物理 / 化學破壞 物理損傷:如運輸、安裝時的劃痕、碰撞,或長期摩擦導致表面劃傷,鈍化膜破損后,破損處的金屬直接暴露,易形成局部銹點(“點蝕”); 化學破壞:接觸強酸(如鹽酸、硫酸)、高濃度氯離子(如海水、泳池水、工業鹽水),會溶解鈍化膜,且 304 無法重新快速修復膜層,導致腐蝕加速(如出現孔洞、銹蝕蔓延)。 惡劣環境長期侵蝕 若長期處于高鹽霧(如沿海高濕度區域)、高濕度 + 污染物(如工業區粉塵、油煙) 環境,污染物會附著在表面,逐漸滲透或破壞鈍化膜; 例如:沿海地區未定期清潔的 304 圓鋼,鹽霧中的氯離子會持續侵蝕,5-10 年后可能出現局部銹蝕(但正常維護下可大幅延長壽命)。 表面清潔維護不足 若長期不清潔,表面堆積的灰塵、油污、食物殘渣等,會在潮濕環境下形成 “局部腐蝕環境”(如油污吸附水分,形成微小電解質溶液),緩慢破壞鈍化膜,導致局部銹點出現 —— 并非 304 本身耐腐蝕性下降,而是維護缺失導致防護失效。
相關新聞